吕全斌&谭红波:从“疯癫”的理想主义青年到不安于现状的公益人
撰文 ▏王慧
因为公益,性格不同的吕全斌和谭红波,在大学时就相识并成为好友。这之后,他们各自在公益领域探索。2015年,两人再次因为公益而走到一起,分别担任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(以下简称“基金会论坛”)秘书长、副秘书长。
从接手执掌基金会论坛以来,吕全斌和谭红波抱持着公益理想,合力探索服务基金会领域的新边界,即便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依然坚守价值、倾情行动。
谭红波与吕全斌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今年基金会论坛的年会重新分了工,吕全斌尽量置身“年会”之外,专注于重新搭建基金会论坛的发展架构,具体事务由谭红波执行。
年会举办已经有了11个年头,要让内容、嘉宾、形式都有创新,挑战越来越大。前不久两人一起外出学习,因为操心今年年会平行论坛的事,谭红波甚至做了一晚上噩梦,第二天直打哈欠。
吕全斌能感受到他的压力:“我有压力会表现得很明显,但他一般不会表现出来。”
“推动行业生态建设”的使命在前,两人压力不断,“摩擦”也不断。
吕全斌点子多,谭红波则时不时在旁边拉住他。当然,这是一个不断平衡的过程。
“有我觉得他做的不够的时候,那我就会督促他。”谭红波说。
在中央民族大学上学时,吕全斌与谭红波在“关注‘三农’协会”学生社团相识。这家社团由当时读大一的谭红波发起。因为带着妹妹北上求学,谭红波关注到像妹妹一样进城打工的人群,希望引起大学生对这一群体的关注。
比谭红波晚一年入学的吕全斌,则是在校园打水的路上,遇到“关注‘三农’协会”招新,于是加入了这个“会费便宜一半”的社团,并在之后成为协会的第三任会长。
那是一段“自由生长”的时期。吕全斌后来回忆,“开始按照最舒服的心性自由发展,像疯癫的理想主义青年一样快乐生长。”也是在那时,吕全斌把带着协会往前冲的谭红波称为自己的“偶像”。
基金会论坛秘书长吕全斌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要拼凑大学时谭红波的形象,颇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是,大一时,因为不满大家不认真学习,谭红波向校长写了一封信,批判学校学风不严、缺乏监管,希望学校整改。校长收了信直接转给教务处,而后又实名发表在校报上。谭红波一时被视为“异类”。
大学毕业后,两人一前一后投身公益行业。
吕全斌“飘荡”在一线公益组织,像一块海绵吸收着对专业公益的认识。很多人认识吕全斌是在其公众号“二黑爸”上,凭借“轻松不做作的风格”,这个平台聚集了众多公益人,吕全斌也成为几乎最早的一批公益“网红”。
2015年,吕全斌曾有过一段灰暗的创业期。彼时,因为怯于向合伙人坚持自己真正的想法,吕全斌最终将心中积攒的压力转化成一次近乎崩溃的“逃离”:在一场大雨中,浑身湿透着离开了自己参与创办的公司。
这段当时让他“几乎彻底否定掉自己”的经历,后来被他认为是“最好的礼物”。“你会懂得,做成事情,不单是靠对这件事情的理想认知,还有对自我的觉知。现在对自己不认同的,也会更直接(地去表达)。”
在这家运作规范的国际机构的四年工作经历,培养了谭红波颇成体系的做事逻辑,却也让他承认:“在这之后,我偏于保守,甚至有些畏手畏脚,对冒险的事会犹豫。”
基金会论坛副秘书长谭红波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2015年年底,吕全斌重新接手基金会论坛,出任秘书长。多年好友谭红波成为他拉来共事的第一人选。
用谭红波的话说,吕全斌来找自己时,自己正在一家企业基金会过得“安逸”。
“或者可以叫‘安于现状’。当时全斌就和我说,‘老谭,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?在我心里,你应该是带着大家往前冲的人啊。’”接受《社会创新家》采访时,谭红波回忆,“坦白说,这个话当时对我还是很有冲击的。”
加入基金会论坛,成为谭红波“突破”的机会。“我当时就想,我这样的安于现状是对的吗?如果一直就这样下去,我是不是会变成之前自己不喜欢的那种人?”谭红波说。
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(后更名为“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”)成立于2008年,由8家基金会共同发起,旨在推动基金会行业生态建设。由于治理结构不清晰,2013年到2015年,基金会论坛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。
2012年,吕全斌参与了当年基金会论坛的第一次组委会工作,并受邀做了总干事。因为与下一届轮值主席磨合不畅,次年,吕全斌离开,加入德鲁克社会组织学习中心。也是在这里,吕全斌“慢慢清晰了自己通过举办培训交流等活动服务行业的使命”。
2015年,因不忍看到基金会论坛的颓势继续下去,吕全斌主动申请回归基金会论坛。当时,基金会论坛承担的更多是行业交流作用,形式单一,主要为一年一度的年会和各地的区域会议(峰会)。
基金会论坛2018年年会现场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“从刚回来我就知道,基金会论坛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服务行业的需求。”吕全斌说。
过去几年,吕全斌和谭红波带领团队做出了一些尝试。2016年,为了满足行业的交流需求,基金会论坛推出“秘书长说”;2017年,推出中国基金会素质能力库,把从事公益行业需要的素质细化;2018年,组织墨卡托中国基金会秘书长访欧之行,尝试推动基金会进行国际交流……
“秘书长说”为基金会搭建交流平台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为了放开手脚,2017年,基金会论坛将秘书处作为常设机构,并向组委会“要”来了一票投票权。
但对战略的焦虑一直没有消退。
刚开始,吕全斌觉得这是组委会应该思考的事,后来有了理事会,又觉得是理事会的事。去年,吕全斌才意识到,在基金会论坛现有的组织形式下,“这件事只能自己来做”。
“理事会一年只能开两三次,对这些事讨论不了那么深入。但我们又要往前走。”吕全斌说道。
基金会普遍面临的仍然是“人不行、钱不够、主流社会认知不足”的老问题。吕全斌构想,从三个层面推动行业的变化:第一层是基金会的业态,即基金会本身存在哪些问题和干预点;第二层是基金会的生态,围绕和基金会产生链接的机构,从议题网络、区域枢纽、第三方服务机构三个角度入手,回应基金会行业的公共需求;第三层是从政策倡导、企业合作、公众宣传上,为基金会提供外部环境支持。
战略框架虽然做了出来,但吕全斌坦言“挑战很大”:“其实我知道,有时候我并不具备从一个很高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。而且原来做的还是不够的,包括这个架构,我们后面还要论证,血和肉也要慢慢填进去。”
行业环境并不乐观。在吕全斌看来,这几年,大家对行业公共事务的投入都有所下降,更多是在“享受成果”。
平台型的机构越来越多,吕全斌清楚,必须形成核心竞争力。“但常常自己想做的事又很多,这也会形成一种矛盾。”
更有韧性
事实上,虽然有深厚的感情基础,但刚开始共事时,这并没有让两人度过一段“蜜月期”,相反,一开始,两人就磨合不畅。吕全斌想法和点子多,谭红波则重落实。“前两年,有时候往往是我俩在办公室吵得特别大声,同事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。”谭红波直言。
“之前七八年虽然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轨迹,每次见面还是很亲。一起工作了,反而我估计有时候他也不太想看见我,我也不太想看见他。”吕全斌扬扬手,笑言,“还好我俩有这个感情基础,要是别人,可能早吵翻了。”
现在,这种“矛盾”缓和了些。两个人找到了“和平相处”的模式。
“有时候我让一步,有时候是全斌让一步。”谭红波说。
刚刚加入基金会论坛时,谭红波一度感到有些不太适应:“那种保守甚至会让我觉得,我是不是在拖团队后腿啊?但是后来在这种团队磨合中我觉得,有一个成体系的条条框框也挺好的,它可以让我们踏实做事。”
今年年会举办前夕,聚在一起的基金会论坛秘书处成员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过往基金会论坛的总干事基本都是干完一届就离开,吕全斌却连续做了四年。他分析过坚持这么久的原因:“在这里组委会和理事会可以给到我足够的支持,虽然外围的压力也有,但我还是有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。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。”
在吕全斌看来,除了头部的几个基金会,整个行业的水平仍在“低水平循环”,对社会的贡献没有实质性的突破。他能做的是,在后方踏实做好基础建设工作。
他希望支持地方的发展,比如陆续推进多年的城市峰会,有一些区域正在沟通,复制基金会论坛的工作模式,推动区域公益生态的发展;他也希望把基金会论坛的工作模式提供给别人做借鉴,于是他把工作模式体系化,比如年会组织的“12348”模式:1个目标2个主题3个要素4个阶段8个单元……
除了眼前的工作,吕全斌还有更远的打算。他想建基金会档案馆,还要做基金会口述史和案例。在他看来,未来的公益要走向国际化,中国需要向国外输出经验,那就要“梳理总结本土案例做知识生产”。
他说:“之前也有其他国际基金会提过,想推动中国的公益经验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交流。中国的公益和美国是不一样的,中国未来也要走出去对世界公益做出贡献。”
谭红波觉得,认识这么多年,吕全斌的视野和格局在变大,也更懂得坚持了。“大学时在协会,当时他觉得自己尽力了,但其实我觉得他没有发挥出全力。现在来看,他确实是更有韧性了。”
再退,也保有一条底线
在吕全斌看来,公益的新思潮没有解决公益价值观的问题,反而大家现在思考的多是中维和低维的问题。“有时候一看照片,就觉得这参与主体是不是太多了,一看就不是做公益的,真心做公益不会这么做。”
比如基金会论坛正在做的素质能力库,“里面提到的能力划分为三种,一种是和企业一样的,一种是和企业叫法一样但内涵不同的,一种则是公益独有的,那这就是公益的专业化。”
还有吕全斌正在着力推动的基金会档案馆的搭建,“怎么证明公益是一个行业?在档案馆把40年的资料整理出来,这40年有人在做项目,有人在讲故事,那这就是一个行业啊。光说没有用,现在我们要把它做出来。”
基金会论坛2019年度思想峰会上,探讨中国基金会的未来十年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相较于自己,谭红波可以感觉到,作为基金会论坛的总负责人,吕全斌对“理想的结果”有更强烈的追求:“他可能会偏向一点完美主义。”
对这种“完美主义”带来的焦虑,吕全斌也在尝试调整:“以前觉得做事就是要hard。这两年慢慢体会到,用自己的思维去影响别人的思维,并引导他行动起来,这是个很庞大的系统,得找到关键的干预点。”
不同于吕全斌的行业视角,谭红波更希望引导公益人回归最初的理想,找回初心。
“我一直觉得,公益就是道德至上的事情,它是把人类最本源的公平、正义、道德操守找回来,让人与人之间回到最美好、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去。”谭红波对《社会创新家》说,“现实大环境的裹挟,有时使得我们可能不得不往后退,但再退,也应该保有一条底线。如果不断给自己的退让找各种理由,甚至把此前对奉献、道德的崇尚转向了其他,这其实是我们自己在迷失。”
今年基金会论坛年会的主题定为了“坚守初心、共谋发展”,这是谭红波去年就在思考的话题。他希望让行业人停下来想一想,自己是否还记得一开始进入公益行业的初心。
在谭红波看来,纵使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,积极去行动依然是公益慈善行业一直都不应该缺位的。“行动改变生存。”他说道。
而对他自己而言,基金会论坛则成为他当下找到的最适合的“去行动”的平台。
— 报名进行中 —
— 往期推荐 —
— 更多内容 —
▏去山区放映上万场儿童电影,柳莺:只要孩子在90多分钟里是快乐的
▏告别华尔街,回国创办“黑暗中对话”,蔡史印:八年有一百次想放弃
▏梁文道都点赞的乡村图书馆,创办人章瑾:办50年,影响两代人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了解更多图书